楚天總算是知道戰(zhàn)斗民族的可怕,葉卡捷琳娜折騰了一晚上。
他發(fā)誓以后一定要設法提高自己的武力。
次日,漢帝國與莫斯科大公國遷徙人口,往漢軍的主城進軍。莫斯科大公國的人口也遷徙到西部主城一帶。
典韋跟在楚天身邊,見主公有黑眼圈,不禁問道:“主公難道失眠了?”
何止是失眠。
楚天隨口答道:“確實失眠?!?
十四萬漢軍、十二萬仆從軍趕著八十萬居民,浩浩蕩蕩,延綿上百里。
這些人口可以帶回東漢,增加東漢的人口數(shù)量。
“八十萬人口,加上主城的一百五十萬,可以將兩百三十萬人口帶回東漢?!?
楚天簡單算了一筆賬,二百三十萬人口,這可是相當一筆財富。帶回東漢,至少可得八十萬農(nóng)夫,二十萬兵丁。
莫斯科大公國也俘虜了一批人口。
葉卡捷琳娜的表情冷漠,在一眾莫斯科大公國的伯爵們面前和以往一樣高傲。
波蘭翼騎兵、波耶騎兵、德沃騎兵、諾夫哥羅德重步兵等軍團形成一條洪流。
哥薩克騎兵騎著戰(zhàn)馬回來,勒住韁繩,對葉卡捷琳娜說道:“領主大人,在北方,有一支騎兵快速南下!”
“騎兵?立即戒備!”
“通知漢軍!”
葉卡捷琳娜下令,各支部隊快速集結,數(shù)千波耶騎兵(沙俄貴族騎兵)、波蘭翼騎兵保護葉卡捷琳娜和一眾莫斯科貴族。
“急報,在北方出現(xiàn)大量騎兵,戰(zhàn)鷹估計其數(shù)量不下于十萬之數(shù)!”
其中一個執(zhí)掌戰(zhàn)鷹的鐵鷹斥候匆忙向楚天匯報。
楚天臉上的疲倦之意一掃而空,調(diào)動所有軍隊:“周亞夫,你率領細柳營和兩萬低階步兵,護送平民返回主城。其余諸將,準備迎擊敵軍!”
“領命!”
周亞夫抱拳,匆匆下去調(diào)兵。
細柳營作為訓練有素的輕步兵,得到周亞夫的命令以后,很快在周亞夫面前集合。
八十萬平民陷入惶恐,他們已經(jīng)察覺到緊張的氛圍。
周亞夫率領細柳營和兩萬低階步兵,催促八十萬平民加快速度。
葉卡捷琳娜那邊,同樣分了一隊步兵驅趕平民離開戰(zhàn)場。
這里很有可能會爆發(fā)大戰(zhàn)!
無論楚天還是葉卡捷琳娜,已經(jīng)感到不妙。如果一個人的情報出錯,倒還有可能,兩個人的情報同時出錯的概率極低。
漢軍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大軍列陣,仆從軍團亂成一團。
楚天表情肅穆。來者不善,善者不來。
地平線上,一萬騎兵出現(xiàn),萬馬奔騰!
這群騎兵身手矯健,戰(zhàn)馬如同他們的四肢一樣靈活,在疾馳中可以輕易調(diào)整戰(zhàn)馬的方向。一個騎兵,配備四至五匹戰(zhàn)馬!
“一個騎兵裝備四五匹戰(zhàn)馬,真是奢侈……”
楚天望見漫山遍野的騎兵疾馳而來,心神震撼。
他算是東漢有名的大諸侯,最多給重騎兵配備兩到三匹戰(zhàn)馬,而眼前的敵人,即使是輕騎兵,都有四匹戰(zhàn)馬!
這是草原文明的騎兵!
楚天不相信農(nóng)耕文明會如此奢侈,給每一個騎兵裝備如此多的戰(zhàn)馬。
同時,楚天腦海中想到了蒙古騎兵。
據(jù)說蒙古騎兵一人多馬,長途奔襲,令歐亞的文明聞風喪膽。
“如果真的是蒙古帝國的騎兵,在戈壁與他們對峙,未免太過吃虧?!?
楚天的手心滲汗。
他只聽說過蒙古帝國的可怕,從沒有與之交手。蒙古騎兵在《領主》的實力,只有被蒙古鐵騎碾壓的文明,才真正體驗到蒙古騎兵的可怕。
蒙古騎兵來速奇快,而且還有隸屬于蒙古騎兵的戰(zhàn)鷹在空中翱翔,為蒙古騎兵探查前方的敵人。
楚天第一次遇到除了鐵鷹斥候以外,其他擁有戰(zhàn)鷹作為偵查手段的兵種。
蒙古人也有馴鷹高手!
這隊蒙古騎兵極其驍勇善戰(zhàn),直奔處于外圍的仆從軍團——葉卡捷琳娜的仆從軍團。
“哥薩克騎兵,上前攔截!”
葉卡捷琳娜見士氣低落的仆從軍團尚未集結,只好派一萬哥薩克騎兵攔截蒙古騎兵。
一萬哥薩克騎兵呼嘯而出,朝著蒙古騎兵射箭。蒙古騎兵還擊,雙方箭如雨下!
蒙古騎兵的箭雨飛濺,傷害明顯更高,哥薩克騎兵人仰馬翻!
蒙古將領手持蒙古弓,射殺十幾個哥薩克騎兵,在他的統(tǒng)帥下,這支蒙古騎兵快速靠攏,形成密集的隊形,沖擊哥薩克騎兵!
東西方的騎兵交鋒,馬刀、狼牙棒、長矛等兵器碰撞,哥薩克騎兵竟然出現(xiàn)大量的傷亡。
蒙古騎兵從哥薩克騎兵之中殺出,兩支騎兵分開,上千騎兵陣亡,多數(shù)是哥薩克騎兵!
“這是蒙古人的精銳前鋒?”
葉卡捷琳娜為驚人的損失比感到驚訝。
哥薩克騎兵以量取勝,雖然不是特別高階的騎兵,但眼前哥薩克騎兵與蒙古騎兵的傷亡比例相差太大。
因此,葉卡捷琳娜認為這不是普通的蒙古騎兵,而是蒙古騎兵之中的精銳。
“會不會是怯薛軍?”
“應該不是……怯薛軍會跟隨成吉思汗一起行動,而且怯薛軍的精銳程度,恐怕還要在這之上?!?
莫斯科大公國的領主們知道這是蒙古騎兵以后,反應的激烈程度不亞于楚天,甚至還要遠勝于楚天。
南宋在蒙元的攻勢下被滅,而莫斯科大公國當時的情況比南宋好不到哪里去。當時的蒙古帝國令亞洲甚至歐洲不少文明都談虎色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