宛城,說唐與唐朝守將張巡,困守此城長達一年有余,因為在城內囤積了不少糧草,張巡又是東漢區(qū)的頂級守城名將,因此,宛城始終沒有被夏軍正面攻下。
然而,楚天圍而不攻,待天下大勢發(fā)生變化,宛城已經(jīng)成為孤城。
“看來是我自大了,益州、揚州投降,僅僅剩下荊州、交州,如何對抗北方大軍?”
說唐收到楚天的勸降書,確定劉備、銅雀兩個目前為止最大的諸侯歸順以后,他知道自己已經(jīng)失去了諸侯的身份。
說唐只有一座宛城,外無援軍,沒有必要防守。
“主公……”
張巡守城一年有余,讓夏軍對宛城望而生畏,沒想到最終會是如此結果。
“張巡、魏征,打開城門,此城已經(jīng)不必死守?!?
說唐心灰意冷。
堅固的宛城,城門大開,說唐率領十萬宛城守軍,向負責圍困宛城的魏無忌投降。
即使擁有頂級守將,也沒法坐擁宛城。
襄陽城,楊十郎也收到了勸降書。
前來向楊十郎上呈勸降書的還是在楚天勢力效力的蔡中、蔡和兄弟。
楊十郎召集襄陽蔡家、蒯家、馬家等世家,共同商議投降之事,最終,大勢已去,還是選擇向夏軍投降。
楊十郎目前控制著南郡、江夏郡,與夏軍大臣商議投降的條件,頗為花費時間。
夏軍沒有急于進軍,而是耐心招降這些諸侯和他們的武將、兵馬。
如果可以避免慘烈的攻防戰(zhàn),自然是勸降最好,花費的時間也不算長。
吳起、張道本來正在籌備用于渡過漢水的船只,卻得知襄陽的諸侯楊十郎已經(jīng)決定向夏軍投降,那么他們就沒有了橫跨漢水的想法。
“可惜了,這可是攻拔襄陽的戰(zhàn)功……”
張道聽說楊十郎投降,不禁遺憾。
張道僅僅參與了圍攻樊城的大戰(zhàn),正想與吳起圍攻襄陽,刷一刷戰(zhàn)功,結果荊州就這么輕易投降。
不過張道想想,估計曹操率兵南下時,荊州眾人選擇投降,也是這樣的心理。
現(xiàn)在的楚天,勢力比起赤壁之戰(zhàn)開始前的曹操更大。
所以也不難想象,當劉備、銅雀投降以后,荊州的諸侯們一個個不戰(zhàn)而降。
交州,南??しh,夏軍的使節(jié)到來,勸說交州牧王德發(fā)歸順。
交州是漢帝國最南邊的一個州。
王德發(fā)沒有與楚天交戰(zhàn),也始終沒有確定立場。
王德發(fā)的生存理念也很簡單,占領嶺南一帶,誰贏了就跟著誰,他仍然可以當他的交州牧,一輩子衣食無憂,為人上人。
“你回去轉告夏王,交州牧王德發(fā)愿意歸順朝廷。”
王德發(fā)確定漢帝國統(tǒng)一無法避免以后,很快做出了決策。
然后是交州世家們與朝廷之間的談判。
交州的世家沒有與楚天勢力發(fā)生戰(zhàn)爭,因此他們有比較大的談判資本。
漢帝國最后三個諸侯歸順朝廷。
另外,吐蕃領主得知關內變故,也上表歸順朝廷,吐蕃并入漢帝國的版圖。
在領主歷十六年的寒冬,歷時十六年的大混戰(zhàn),龐大的漢帝國終于一統(tǒng),分久必合。
一時間,漢帝國統(tǒng)一的消息傳遍其他文明區(qū),一些將漢帝國視為敵人的對手們,無不震動!
德干高原,蒙古帝國大汗窩闊臺從一個印度莫臥兒武將的尸體上踩過,滿目望去,橫尸遍野,印度莫臥兒王公聯(lián)軍各式各樣的旌旗在山谷隨處可見。
禿鷲在戰(zhàn)場上空盤旋,背著蒙古弓的騎兵在清掃戰(zhàn)場,不時補刀。
蒙古聯(lián)軍俘虜?shù)膽?zhàn)象數(shù)量足足有千頭。
帖木兒用粗布擦拭自己的馬刀沾染的鮮血。
不久前,窩闊臺的聯(lián)軍在德干高原與印度王公聯(lián)軍交戰(zhàn),大敗百萬聯(lián)軍,蒙古騎兵、突厥騎兵再次讓印度王公們體驗到游牧騎兵的恐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