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國政壇的大地震毫無預(yù)兆地就爆發(fā)了,帕默斯頓忽然主動辭職卸任外交大臣一職,轉(zhuǎn)而擔(dān)任不管大臣。這個調(diào)整來得如此突然,讓很多人都措手不及,首當(dāng)其沖的就是英國外交部,頓時亂作一團。
比如說羅伯特.科洪,當(dāng)他接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整個人都是懵的。因為帕默斯頓就是他背后最大的靠山,沒有了帕默斯頓的支持,他的那些激進政策根本沒有發(fā)揮的空間?。?
還不光是政策上的影響,更關(guān)鍵的是科洪沒有了帕默斯頓這個靠山,很多以前合情合理的小動作就有被找后賬的可能。
獲知這個消息的第一時間,科洪就坐不住了,如果不是實在沒辦法離開布加勒斯特,他恐怕會坐第一班船返回倫敦找帕默斯頓問個清楚。
脫不開身的他只能寫了一封長信給帕默斯頓,希望這位老上司能給他吃顆定心丸。
只不過這封信剛剛寄出去沒兩天,帕默斯頓的信就到了,請注意不是回信,而是帕默斯頓對科洪的最后忠告。
在這封信中,帕默斯頓將被迫辭職的來龍去脈說了個清楚,并很坦然地告訴科洪他的處境很危險,羅素很可能會在近期將他拿下,弄不好不光是丟官還要吃官司!
頓時科洪是心亂如麻。他還真不知道自己在瓦拉幾亞的撈錢行為在倫敦引起了軒然大波,甚至都迫使自己的老上司不得不辭職脫身。如果早知道這些錢如此燙手,他說什么也不會這么貪婪了。
只不過此時后悔也已經(jīng)晚了,按照帕默斯頓的說法,接下來只要倫敦民眾的視線從他的案子上稍稍轉(zhuǎn)移開來,羅素就會對他下手了。
什么,你問為什么不馬上動手?
不合適啊,如果馬上收拾科洪,那豈不是等于羅素主動承認了《泰晤士報》所非虛,那將重創(chuàng)他的威信。到時候萬一議會跟著起哄,要求真的去追查科洪的案子,那怎么搞?
這不等于是自曝其丑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么!
所以羅素只能在風(fēng)頭過去之后再收拾科洪,甚至都不會用弊案這個借口,恐怕會找一個其他的由頭給科洪調(diào)離,讓后扔到蘇格蘭或者威爾士亦或者愛爾蘭去坐一輩子冷板凳。
這樣的結(jié)果肯定不是科洪想要的,也不是帕默斯頓愿意看到的,所以他就趕緊去信提醒科洪,必須早做打算,否則真的就沒有什么前途可了!
科洪頓時愁眉不展,因為帕默斯頓給他的建議也是以退為進,如果他不趕緊從瓦拉幾亞抽身,那么一旦等風(fēng)聲漸小,羅素絕對會舉起四百斤重的斧子給他剁得粉碎。
不想粉身碎骨的話,就是乘著風(fēng)聲還沒過去,找個借口調(diào)離瓦拉幾亞甚至是調(diào)離外交部,先遠離這個是非圈再說。
帕默斯頓就建議他稱病,先調(diào)回國內(nèi),然后他再幫著在其他部門找個能說得過去的職位,然后再一起東山再起!
講真,這封信是看得科洪百感交集,他原本是想乘著歐洲革命爆發(fā)在瓦拉幾亞大干一場的,不說封侯拜相封妻蔭子,至少也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