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凱笑了笑,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技術科的同事們正在連夜檢測,明天早上應該能拿到初步結果。不過我們也不能松懈,明天還要結合檢測結果,進一步完善案情推斷,配合陸隊制定下一步的偵查計劃?!?
兩人走到刑偵支隊的走廊里,看到不少辦公室還亮著燈光――技術科的工作人員在緊張地檢測樣本,王帥和隊員們在整理走訪記錄,陸川在研究案件資料。每個人都在為案件偵破努力著,用堅守和專業(yè),守護著這座城市的正義與安寧。
“小陳,早點回去休息吧,明天還有硬仗要打?!睆垊P停下腳步,對小陳說道。小陳點點頭,轉身走向休息室。張凱則回到自己的辦公室,拿出解剖報告,開始仔細梳理今天的發(fā)現(xiàn)――窒息死因、24-36小時死亡時間、空腹狀態(tài)、無明顯抵抗傷,這些關鍵信息如同一個個拼圖,正在慢慢拼湊出案件的輪廓。他知道,只要繼續(xù)順著這些線索追查,配合技術檢測和走訪排查,遲早能找到隱藏在黑暗中的兇手,給死者一個交待。
凌晨2點,張凱終于整理完解剖報告,他將報告放在桌上,疲憊地靠在椅背上,腦海中不斷回放著解剖過程中的細節(jié),思考著案情的各種可能性。窗外的夜色依舊濃重,但他的心中卻充滿了希望――他相信,在所有人的努力下,真相很快就會水落石出,正義也終將如期而至。
另一邊關于死者身份的核查也在緊張的進行當中。
凌晨2點半,刑偵支隊信息核查室的燈光依舊亮如白晝。張輝帶著三名隊員,圍坐在拼接的長桌前,面前的電腦屏幕上密密麻麻排列著失蹤人員信息庫的條目。白天剛結束爛尾樓周邊的走訪,來不及休整,他就主動申請帶隊核查失蹤人員信息――死者身份是案件偵破的關鍵,早一分鐘確認,就能早一分鐘順著社會關系找到嫌疑人,這是他從案情分析會上就認準的核心方向。
“大家再加把勁,爭取盡快從這些信息里找到匹配死者特征的人。”張輝揉了揉布滿血絲的眼睛,指節(jié)因為長時間握鼠標有些發(fā)白,他點擊屏幕刷新頁面,新的失蹤人員條目隨即彈出,“死者是男性,40-50歲,身高175厘米左右,體型中等,長期從事體力勞動,身上有陳舊性疤痕,重點盯近3天內(nèi)報案的,尤其是職業(yè)和身體特征能對上的,別漏了任何一條?!?
隊員小李打了個長長的哈欠,伸手揉了揉僵硬的肩膀,語氣里帶著難以掩飾的疲憊:“輝哥,這都第800條了,還是沒見著合適的。每條都得核對年齡、身高、職業(yè),有的信息還不全,光看文字描述就得琢磨半天,眼睛都快成斗雞眼了,太熬人了?!?
另一名隊員小王也跟著點頭,手指在鍵盤上有氣無力地敲擊著:“可不是嘛!大部分要么年齡差太多,要么職業(yè)是學生、辦公室白領,跟死者‘體力勞動’的特征壓根不沾邊。照這速度,天亮都未必能查完,咱們都快撐不住了。”